科研成果
一、科研項目
1992年至2021年,學院教師共獲得146項科研項目,取得經費839.97萬。其中,縱向93項,經費280.1萬,橫向53項,經費559.87萬。國家級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3項,市廳級項目55項,校級項目14項。
歷年科研項目數量與經費分布圖(含縱向和橫向)
歷年縱向項目數量與經費分布圖
歷年項目級別分布圖
二、論文成果
學院教師共發表各類論文471篇。其中,A類5篇、B類24篇、C類45篇、D類37篇。
論文成果等級分布
歷年論文成果發表數量分布
三、成果獲獎
學院教師共取得各類成果獲獎133項。其中,國家級22項、部級獎10項、省部級80項、地市級11項。
獲獎成果等級分布圖
歷年成果獲獎數量走勢圖
四、著作及專利成果
學院教師共完成著作成果36項,包含專著10項、編著10項、教材10項;取得各類專利92項,包含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5項、外觀設計專利45項。
著作成果分布圖
專利成果分布圖
五、社會服務
設計學科始終堅持產研結合、研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科實踐服務優勢,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凸顯具有經濟、管理等學科背景、與地方經濟和設計前沿相融合的社會服務特色。
(一)以“社會兼職”模式服務行業發展和地方政府智庫建設
本學科有11名專任教師在國家和省級社會學術團體中兼任評審專家和社會職務,其中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項目評審專家5人,市廳級6人;擔任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美術與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廣州文化創意協會副會長、廣州市政府文化產業專家庫專家等職務。
(二)以“設計藝術研究院”為依托產出豐富社會服務成果
學科下屬的“設計藝術研究院”自成立五年以來,接受企事業單位委托的理論研究和專業實踐項目與學科方向密切相關,先后承擔了近百項社會服務項目,橫向合同經費達780余萬元。學生參與度高,每年有50余人參與項目實踐。研究實踐成果多次獲獎,部分成果被廣州市政府采納作為交流禮物。
(三)以“文化扶貧、藝術鄉建”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學科點充分發揮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等領域研究專長,將設計創新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以“設計一體化”理念實現設計全面介入南海區里水鎮的連片村落改造,打造“嶺南水鄉”特色,取得良好成效;以學校對口幫扶對象揭陽市揭西縣塔頭村為實踐對象,將美術創作、村落視覺形象設計、產品包裝、5G支持數字媒體演繹等設計學系統性實踐深度融合,豐富了學科的實踐內容。
(四)以“服務設計”為學科特色創新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
將“服務設計”理念緊密體現于社會服務過程中,圍繞服務對象全過程,依據體驗和使用后效果評價不斷優化和調整設計策略和方法,系統整合不同學科領域優勢,使本學科研究與實踐始終保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社會服務既注重不同研究領域的單一成果,更注重不同領域融合創新的綜合成果鏈;既重視成果的最終呈現,更強調過程的學術意義和潛在價值;既重視設計學實踐成果的藝術作品屬性,更注重實踐成果的理論提升。
案例一 | “藝術鄉建”潤民心,文化扶貧譜新篇 |
為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號召,彰顯設計學科服務社會的功能,本學科通過藝術介入激活傳統文化,運用設計、繪畫、音樂、舞蹈、影像、多媒體、VR直播等藝術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鄉建活動。 系列“藝術鄉建”活動得到廣東電視臺、南方日報等各級媒體的宣傳報道。多元的“藝術鄉建+文化扶貧”形式,為鄉村振興做出了切實貢獻。
塔頭村建立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鄉建”研究實踐基地
鄉村風貌調研
美麗塔頭·廣財同行 文藝匯演大合影
美麗塔頭文創產品
| |
案例二 | 承辦高端論壇,搭建同行交流橋梁 |
一、2019年12月,承辦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美術與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范式轉型與建構”創新國際論壇。近60所國內外知\名高校150余名專家學者和14家企業代表與會,是歷年年會學術水平最高、參加高校數量最多、參會嘉賓代表人數最多的一屆。廣州日報、南方等15家官網和廣州電視臺等18家相關媒體報道或直播。論壇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學者、國內權威專家和行業領軍企業代表,重點探討美術與設計教育領域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會議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本學科優秀畢業生設計作品展、基礎教研室教師作品展等,展現了本學科在社會服務與學科專業建設方面的努力成果。 二、2018年9月,協辦“廣東數字媒體高峰論壇”,探討面對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現狀,當代設計教育將肩負起培養科學素質和審美修養全面發展的復合應用型高級人才的校企協同路徑。 三、2016年12月,承辦廣東省高校美術與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全國10所高?!霸O計學視野下的繪畫”作品展暨研討會,探索設計學科在全數字信息時代中,傳統繪畫之于設計思維和設計審美的價值和意義,在美術學與設計學之間搭起一座充滿內在邏輯聯系的橋梁。
“范式轉型與建構”創新國際論壇 | |
案例三 | 弘揚南粵古驛道文化,傳承嶺南文明記憶 |
依托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群的建構與活化再利用研究,探索符合中國國情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構建綜合文化體育旅游線路、實施藝術設計精準扶貧并促進經濟發展、展現嶺南地域文化藝術特色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同時,完善文化遺產基礎數據對支撐和推進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的政策制定、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理論和實踐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 一、科研方面。獲高校重點領域專項立項3項;發表論文3篇;參編《南粵古驛道藍皮書》、《南粵古驛道風物志》專著2部; 二、實踐方面。文化遺產活化運用產品開發、環境設計獲省級3等獎6件次; 三、教學方面。依托古驛道教學成果獲“未來展”高校環境設計畢業設計一等獎、三等獎各一次。 四、社會關注。研究過程被省委《南方》雜志專題報導,并獲分管省級領導批示。 | |
案例四 | 發揮智力支撐作用,為提升廣東城市形象建言獻策 |
本學科團隊借助廣東省委宣傳部重大委托調研項目“關于我省城市文化景觀建設情況的調研”和廣州市委宣傳部委托研究重點課題“廣州市城市(戶外)公益廣告設計與規劃研究”開展社會服務與學術研究。三所高校200余名師生參與了課題調研,取得顯著成果。 | |
案例五 | “服務設計”展實效,作品助力燈光節 |
學科團隊積極探索設計學科與前沿科技融合發展方法,借力5G技術、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技術手段嘗試專業服務社會途徑,新理念、新技術催生新創意,也極大地提升了設計服務經濟發展的內涵,并以全新范式形態呈現服務成效。 一、2018年11月,學科團隊創作的《花城花開》設計作品入選全球三大國際燈光節之一的廣州國際燈光節。第八屆燈光節遴選了全省八大高校作品,本學科作品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和好評。作品被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并刊登于羊城晚報、《廣州日報》頭版。12月5日,廣東電視臺新聞頻道將該作品選為燈光節閉幕式欄目背景,社會反映良好。 二、2019年1月,學科團隊后續創作的《花城花開》衍生紀念品亮相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與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等聯合主辦的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巴黎推介會,并作為廣州市作為政府禮物贈送巴黎市政府。 三、2020年12月,第十屆廣州國際燈光節上,專業團隊用5G+VR實時全景創作,實現了粵東村落全體村民參與燈光節的同頻傳遞活動,并在現場展示“心升明月”的數字燈光媒體作品,深獲村民喜愛和認同,同時,以現有村落歷史人文資源創作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潮韻》獲2020國際燈光節投影大賽二等獎。
藝術與設計學院《花城花開》作品 |
六、學術交流
(一)2020年12月,邀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中意設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韓禹鋒教授舉辦“非設計”主題講座,共同學習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變化,探討后疫情時代的設計思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韓禹鋒教授舉辦“非設計”主題講座
(二)2020年1月,邀請美國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協會計算機科學專家、美國佩斯大學陶立新教授來我院作學術交流,與我校師生基于人工智能的技術實現、云計算、海外研修學習等方面進行座談交流。
美國佩斯大學陶立新教授來我院作學術交流
(三)2018年4月,邀請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學系主任、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原教授來我院開展學術講座。講座以“上海世博會空間編碼解析”為主題,探討世界性、地方性的當代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