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廣東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民間工藝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原為廣綠玉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4月。2021年1月4日更名為“廣東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民間工藝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掛靠藝術與設計學院。
(一)定位與研究方向
中心以高校學術骨干為主體,與業界相關領域專家協同組建研究團隊,致力于粵港澳大灣區古驛道傳統村落民間工藝及其文化生態的交叉學科研究,推動嶺南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鄉村振興,推動中國藝術人類學理論建構與文化產業創新,堅持科學研究、文化傳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相結合。
研究方向:
1.器物工藝:民間手工藝與文化生態田野調查
2.價值轉化:文化遺產衍生創意與產業創新,文化遺產地方標準、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等技術標準化制定
3.理論建構:文化遺產保護與藝術人類學理論研究
(二)團隊建設
團隊核心成員7人,來自多個學院,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導師1人、碩士導師5人。專家團隊擔任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廣州市文化產業專家庫專家1人;廣東省地理標志專家庫專家、省博物館玉器專家庫外聘專家1人;廣東省社科基金評審專家1人; 廣州市文物局壁畫專家庫專家1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庫專家1人;工藝、設計、創意行業協會類專家4人。
(三)研究成果與社會服務
1.在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村落民間工藝、民俗文化及其文化生態研究領域,取得成績:主持教育部項目2項、主持省級社科項目7項、市級政府重點委托課題2項,市廳級社科項目多項。機構成立以來在各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主持雜志報刊文化專欄發表文章50余篇;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20余項。出版《回望故鄉:嶺南地域文化探究》《清代布衣詩人研究——以嶺南布衣詩人為例》等專著6部,編著藝術與設計類教材10部。
2.鄉村振興服務工作
(1)在廣綠玉文化與產業創新研究
領域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受聘為首席專家參與廣綠玉系列技術標準化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廣綠玉)》(公告號2014年第39號)的基礎研究、起草工作, 2014年4月8日由國家質量檢驗檢測監督總局頒布實施;2014年6月參與起草、制定《廣東省地方標準(廣綠玉)》(DB44/T 1351-2014,2014年7月18日實施);2011年協助修訂頒布了《廣寧縣(廣綠玉)聯盟標準》(Q/GN1-2011)。
(2)為政府決策部門及行業協會提供咨詢服務。參與了肇慶市廣寧縣、四會市、茂名信宜市等地方政府、行業協會論證、制定玉文化產業規劃工作(2011-2019);主持廣綠玉步行街景觀設計(2013);指導中國第一家廣綠玉博物館總體規劃與建設(2019-2021),對地方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專家撰寫《推動南粵古驛道從“五年成形”到“十年成網”的建議》獲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2020);
(3)助力地方非遺保護工作。在廣州、佛山、肇慶、惠州等地開展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尤其對南粵西江古驛道、綏江古道及其分支線古村落的民俗、民間工藝進行深入的研究,協助地方政府文旅部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挖掘整理和申報“廣寧玉雕”、“廣寧剪紙”、“廣寧缸瓦”、“廣寧竹編”、“廣寧舞山獅”、“廣寧搶花炮”等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專家組成員參編有《廣州傳統建筑壁畫選錄》等著作。
2018年9月參與國家林業部門項目為非洲國家學員進行“廣寧竹編”培訓
2014-2019“廣寧剪紙”田野調研
2015年2月中央電視臺《文明密碼》欄目組隨林強團隊深入廣綠玉礦區田野考察